微信扫一扫
关注吉瑞祥
HOME                               ABOUT US                             NEWS                                 PARTY                CORPORATE CULTURE                     HR

党群工作

PARTY WORKS

党建建设
学习正当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
来源: | 作者:吉瑞祥能源 | 发布时间: 20天前 | 1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历史思维,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历史思维



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历史,就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宣传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学习党的历史、如何研究党的历史、怎样运用党的历史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思维深刻阐明了为什么学习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清醒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具有单向性、不可重复性。那么,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用?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毛泽东同志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他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酷爱读史书,高度重视党的历史,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曾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为什么学习党的历史提出明确要求。

(一)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所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还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

养剂”。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将党的历史作为教科书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治乱兴衰的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总结历史是为了使全党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学习党的历史的根本目的。

(三)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高度学习和对待党的历史。古人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党史、国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学习党的历史的极端重要性。

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党的历史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思维深刻阐明了如何研究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历史自觉

我们能不能从党的历史中获得智慧?党的历史应该怎样发挥作用?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党的历史至关紧要。毛泽东同志认为,研究党的历史的根本方法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在延安时期他提出“古今中外法”,并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究党的历史,反复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正确党史观,明确党史工作根本任务,对如何研究党的历史提出明确要求。

(一)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强调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过程中探寻党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那么,什么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应该如何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给予我们重要指导。我讲一个事例,作一个比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流向可以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黄河的总体流向是自西向东,但其中在许多地段有多次转折,有时流向西、有时流向北、有时又流向南,但最终流向东,流入大海。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犹如黄河的总体流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就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这些重要论述,全面总结和精辟概括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我们研究党的历史提供了“总纲”。

(二)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尤其是评价党的领袖人物必须放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强调既要尊重党的历史本来面貌,又要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时代发展对党的历史进行全面审视和把握,进而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关于对重大事件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其所蕴含的宝贵历史经验。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关于对重要会议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其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关于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作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分析。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提供了方法论。

(三)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完整过程,不能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联系的观点,强调党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党的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既有发展的连续性,又有重大历史关头的转折,不能随意割断或加以对立。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划分为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六个历史时期;把我们党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划分为持续探索、接续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特别指出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完整过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四)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唯物史观认识和评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观,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等,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这是共产党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和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和危害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注重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是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光辉范例。

三、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思维深刻阐明了怎样运用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历史主动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叙的是“史”,述的是“道”,也就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向前看必须向后看。如果仅仅就历史研究历史,就历史说历史,历史就发挥不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强理论武装、掌握历史主动、总结历史经验、发扬革命精神、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等方面,对怎样运用党的历史提出明确要求。

(一)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认为思想的力量在历史的非凡历程中得到表现,与历史结合在一起才能看得更明白、更直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阐述这个历史过程,就是为了说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历史逻辑。

(二)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曲折的历史、零乱的现象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前提下,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动性的历史逻辑。

(三)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认为我们党的一百多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逻辑。

(四)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从而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党的历史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总结概括。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水平的历史逻辑。

(五)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认为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共产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历史逻辑。

(六)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原则,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党史的角度阐述了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历史逻辑。

学习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党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党史而讲党史,而是运用历史思维把现实问题置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着眼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在对党的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总结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学理性,深刻体现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坚持以国情为依据,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以国情为依据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和反复强调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不但人口规模巨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任务艰巨,而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更高更全面。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国情、符合本国实际,以其成功实践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经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进一步把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突出优势。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的人民性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造福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党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才能顺利推进、不断拓展。新征程上,要继续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将人民性的价值导向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其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迫切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认同,从而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其二,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凸显,除了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始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三,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好回应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内在要求和现实任务,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

三、坚持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内在联系,不仅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底蕴和意义的科学指引,也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成果。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作为发展底蕴和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立足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走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和智慧经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具有重要启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厚滋养和内生动力。例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有效的社会治理理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思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滋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念,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资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共生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源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赓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挖掘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现实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

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规律的深刻揭示,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很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强调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促进制度完善和发展,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新征程上,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等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制度的自我完善,深化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在加大制度执行、维护制度权威中提升治理效能,以“中国之制”新优势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

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扎实的发展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蕴含的鲜明品格和重要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深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持续推进具有重大意义。历史经验表明,能否直面问题、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色和成效。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最大程度地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种种严峻问题和挑战,包括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也包括在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我国发展新形势下产生的特殊问题。唯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抓住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突出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因时因势解决各类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战略主动,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在勇于回答新问题中探索规律,在深入化解新矛盾中勇毅前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找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也要把准体制机制障碍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祛除症状,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求是网、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