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未消,秋风却至。当梧桐叶悄然飘落第一片,我们便迎来了立秋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此时昼夜温差渐显,空气也悄悄染上干燥的底色,养生需跟上季节的脚步,做好“收与养”的功课,才能安稳度过从夏到秋的过渡期。
起居:早睡养阴,防燥先 “锁水”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作息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借助充足的睡眠收敛心神,为身体储备能量;早晨可稍晚起身,等待日出后再开启一天的活动,避免受凉。
此外,“秋燥” 是此时最需警惕的健康隐患。白天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 40%-60%;夜晚睡觉前用温水泡脚 15 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皮肤干痒。
饮食:少辛增酸,贴秋膘有讲究
民间有 “立秋贴秋膘” 的习俗,但此时脾胃经过一夏的 “苦夏” 消耗,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盲目进补反而会加重负担。正确的做法是 “清补为先,循序渐进”:
多吃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如葡萄、石榴、猕猴桃等时令鲜果,既能润燥又能开胃;适当摄入滋阴润燥的食材,银耳百合汤、莲子山药粥都是不错的选择,温润不腻,呵护脾胃;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避免加重秋燥,海鲜、羊肉等发物也需适量,以防引发身体不适。
运动:收敛肺气,忌大汗淋漓
立秋后运动宜“收”不宜“放”,剧烈运动导致的大汗淋漓会损耗津液,加重秋燥。推荐选择太极、瑜伽、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既能活动筋骨,又能呼吸新鲜空气。
运动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蜂蜜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切记不可贪凉喝冰饮,以免刺激肠胃。
情志:静心宁神,与秋气相通
秋季对应中医 “肺” 脏,而 “肺主悲”,此时若情绪低落易引发身体不适。不妨多到户外感受秋日暖阳,或培养书法、插花等静心的爱好,让情绪随季节一同沉淀,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